父亲用刺刀和枪托与敌人搏斗
1955年,覃正玉授中校衔留影
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临近,我愈发思念父亲覃正玉。父亲个子不高,嗓门大、性子急,走路大步流星、办事雷厉风行。他出生在湖南湘西的一个土家族贫苦雇农家庭,从小随爷爷奶奶在地主家做长工、打短工,受尽苦难。
1935年8月,红军第二军团途经老家的村子,父亲毅然入伍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革命生涯中,他参加雁门关伏击战、百团大战等大小上百次战役战斗。父亲的右耳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震聋,战友也牺牲众多。
1940年,父亲在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任教导员。一个隆冬黑夜,他和一名连长各自带队巡逻。那名连长所带的分队与一小队日军遭遇,黑夜里,双方用刺刀和枪托搏斗,父亲听到声音后连忙带队奔赴战场。此次战斗中,父亲率部击毙日军8人,受到部队嘉奖。
还有一次,父亲所在部队遭日军毒气弹袭击,他手提冲锋枪,用尿湿的毛巾捂住口鼻,带领部队消灭敌人一个通信班,俘虏一名日军,截获重要情报。
覃正玉的奖章
小时候,我们兄妹五人常听父亲讲战斗故事,对这两个故事的记忆尤为深刻。父亲的讲述生动精彩,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,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。父亲虽已离世,但永远激励着我们。(覃汴玲)
“粟裕将军兼任我们的校长”
我的母亲叫沈若兰,我至今仍珍藏着她1972年写给我的信,泛黄的信纸末端写着:“跟党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,并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。”每当展开这封信,母亲穿着新四军军装的黑白老照片就会浮现在眼前,那些她亲口讲述的往事,也随着纸页的沙沙声重新鲜活起来。
沈若兰 1945年春摄于新四军苏浙军区
1943年冬,18岁的母亲在同学家结识地下党员,“那位同志问‘怕不怕苦,怕不怕死’,我当即表态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。”3个月后,母亲在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岑村小学以教员身份开展抗日工作,动员青年参军、帮助下乡征粮、印刷张贴宣传标语和征粮证明等。
沈若兰2015年的照片
1944年腊月,新四军南下建立根据地,中共洛阳区委动员青年参军,母亲积极报名,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。1945年,她如愿加入新四军后进入苏浙军区公学集训。“粟裕将军兼任我们的校长”,她总是自豪地用这句话开启回忆。由于战时需要,母亲被挑选进入新四军六师司令部速记训练班,跟随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学习速记。作为学员兼战斗员,她们白天学习军事政治和专业知识,夜间随时要跟随部队投入抗击日伪顽军的战斗。一次战斗中,母亲主动携带财务账册等公物,还扶助身体虚弱的女同志一道行军。山间急行军时,她为保护重要物资扭断右脚小趾,因战事紧急未能及时治疗,最终导致脚趾骨变了形。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时,我都心疼不已,母亲却总是说:“比起牺牲的战友,这点伤算得了什么?”
如今,母亲已去世7年,但她对理想的执着、对真理的信仰,始终牢牢地印刻在我的心里。(许红口述、屠佳玉撰写)
从放驴娃成长为八路军战士
我的父亲郭尊荣,1924年12月出生在山西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小时候,他常跟我讲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。
郭尊荣在战场
全面抗战爆发后,还不满13岁的父亲,揣着一颗滚烫的心报名参加了抗日游击队。
生前,父亲经常提及入伍时的情景——“那天雪下得真大,队伍踩着冰碴子往河北平山走,我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,脚底板磨出的血泡都冻成了冰疙瘩。”
父亲第一次上战场是在1938年7月。当时,不满14岁的他跟着连队在公路旁警戒,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的声音让他整夜攥紧手榴弹。“连长是江西人,姓李,看我手抖,把他的搪瓷缸子塞给我暖手。”父亲比划着那个缸子的大小。那次战斗结束后,他在死人堆里扒出半块烧焦的饼,是他人生中尝过的最香甜的食物。
1941年4月的一个雨夜,16岁的父亲在战壕里入党。他说指导员用刺刀在墙上刻党徽,用罐头盒装着桐油当灯。宣誓时雨水顺着领口往脖子里灌,他却觉得浑身滚烫。“当时同批入党的7个战友,4个没活到抗战胜利。”他摩挲着褪色的党员证,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枫叶,那是从牺牲战友的衣襟上摘下的,“叶子红得像血,那是我们对党旗许过的愿。”
父亲在世时常说,抗战时期是他一生中最艰苦也最光荣的岁月。他总教育我们:“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,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,你们要珍惜。”(郭玉华口述、张立广整理)
母亲把一生交给党
李德芬照片
我的母亲李德芬,1925年生于江苏省高邮市汉留镇姚费庄(现高邮市汤庄镇汉留村)。童年时代的她,在家务农放牛,生活的艰辛早早地磨砺了她的意志。
由于日军的侵犯,汉留地区于1940年夏沦陷,正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,我们党领导的新四军于1941年5月来到汉留地区开辟根据地。
1943年初,母亲怀着对日寇犯下滔天罪行的仇恨,积极参加抗日活动。她在任职乡妇女委员期间,发动与组织广大妇女群众,为部队被服厂日夜赶制军衣、军鞋等军需物资。为抗击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同时,她也接受着党的影响和教育,逐步提高了思想觉悟。
八女合照,第一排中间为李德芬
1945年初,母亲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,加入到新四军队伍,正式成为一名新四军女战士。当时,共有包含母亲在内的8名曾为被服厂工作的女青年参军。至今,母亲的老家还流传着“八女从军”的故事。
入伍后,母亲在部队医疗队担任卫生员、护士等职。有一回在山东下大雪,在没有门窗的破屋里,伤员冻得发抖。她连夜用稻草搓成绳,和高粱秸一起编织两扇门挂破屋前,防风避冷,感动得伤员流下了眼泪。母亲与战友们精心医疗与护理,让一批又一批的伤员伤愈出院,重返前线,继续战斗。
母亲经历了战火的洗礼,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更加成熟和坚定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跟随部队连续参与济南、淮海、渡江等战役,曾先后荣立1次一等功、2次二等功、1次三等功。当队伍进军福建解放厦门后,她又参加了剿匪和土改等斗争,这些都增长了她的才干。在革命的队伍里,母亲得到了锻炼,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党员。
李德芬与丈夫王子振合照(王子振于1938年加入八路军)
1950年,因工作需要,组织上决定母亲转业到地方,母亲先后到晋江专区第一医院、福建省建设厅等单位工作。1962年,组织上要调她参加山区建设,母亲毅然离开福州,来到了偏僻的山城,被分配到三明市第一医院门诊外科工作。
母亲转业到地方后,仍旧保持着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,工作上兢兢业业、无私奉献。平日中她不舍得吃穿,但只要她听到哪里受灾,谁家有困难,她就立即倾囊相助。母亲离休后,不顾年高体弱,积极投入公益事业捐款捐物,并参与各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,于1989年和1991年,两次进京出席全国老有所为“精英奖”表彰大会。2025-08-02,母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里程。我的妹妹王鲁闽为完成母亲的遗愿,把母亲最后一笔党费交给了党组织。
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,交给了人民。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,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。(王鲁赣)
鸣谢
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
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